中国政府应对经济疲软的方案是为制造业注入强心剂,但此举挤压了世界各地的企业,并引发了对新一轮全球贸易战的担忧。
据华尔街日报今天报道称,中国再次开足马力扩大出口,这一次竞争对手无处可躲。
马萨诸塞州一家名为CubicPV的初创公司押注硅晶圆,这是太阳能电池板中的一种高科技组件。在两年前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颁布的气候立法以及数以十亿美元计税收抵免和政府贷款的推动下,该公司2022年底宣布计划斥资14亿美元在得克萨斯州建设一座晶圆厂。
自那以来,中国的硅晶圆产量几乎翻了一番,远远超过自身需求。多余的晶圆流向海外市场销售,导致价格暴跌70%。CubicPV今年早些时候被迫暂停了建厂计划,并遣散了工程师和其他员工,理由是“中国产能过剩导致市场扭曲”。
数千英里之外,智利铁矿石开采商和钢铁制造商CAP正艰难应对中国政府持续投入低端商品制造业的情况,大量廉价中国金属给该公司带来冲击。CAP本月表示,将无限期关闭位于智利中部的Huachipato大型钢厂,此举将导致约2,200人失业。该公司表示,尽管政府提高了对钢条和其他进口产品的关税,但仍无法与低价中国金属竞争。
中国政府应对经济疲软的方案是为制造业注入强心剂,但此举挤压了世界各地的企业,并引发了对新一轮全球贸易战的担忧。
欧盟最近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关税,这无疑是紧张局势加剧的最新迹象。美国今年早些时候提高了对中国钢铝、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和其他一些产品的关税。土耳其提高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而巴基斯坦提高了对中国文具和橡胶的关税。
其他国家也展开了反倾销调查,以查明中国商品是否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出售。印度正调查中国的颜料和化学品。日本在调查电极产品。英国正调查挖掘机和生物柴油的进口情况,阿根廷和越南则在调查中国的微波炉和风力发电塔。
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政府一项大胆但冒险的盘算:希望通过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来恢复中国的经济活力,增强工业韧性,同时又不会引发太多国际上的抵制,从而威胁到中国的未来。
对中国政府的政策顾问以及曾向中国官员提供咨询的人士进行的独家采访显示,由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导致中国经济出现数十年来少见的疲软境况,中国领导层去年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
一些顾问认为,中国经济需要从根本上反思,摆脱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过度依赖,优先考虑国内消费。这种转变将使中国更像美国,并有可能走上更稳健的增长道路。
但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要求官员加大力度推动国家主导的制造业模式,并为此提供了数以十亿元计的新补贴和信贷。他用一句口号来确保官员们明白他的意思:“先立后破”。
中国的政策顾问说,习近平的思路有两条指导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中国必须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工业供应链,以便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实施严厉制裁的情况下,能保持国内经济正常运转。顾问们说,在习近平看来,随着与发达国家紧张关系的加剧,产业安全是中国稳定的核心。
其次,习近平从骨子里反对美国式的消费,认为这是浪费。
这使得中国除了通过投资出口来稳定疲软的经济并创造就业,同时弥补国内建设的损失之外,几乎别无选择。
结果就是:失去工作的可能不是中国工人,而是巴西的钢铁工人、欧洲的化学工程师和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者。
在《人民日报》5月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中国政府为其制造业和出口能力进行了辩护,称这对世界来说是好事,而不会构成问题,并表示美国及其盟友正在“炒作”中国产能过剩,以便为自己谋取竞争优势。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6月份于中国大连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上发表讲话称:“中国企业生产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首先保障了国内需求,同时也丰富了国际市场供给。”他还表示,中国制造业优势的真正根源不在于政府补贴,而在于庞大的规模,这有助于摊薄成本。
无论如何,其影响都是不可避免的。根据荷兰研究机构CPB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CPB Netherlands Bureau for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汇编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工业增加值比2021年底中国房地产危机加剧时高出8%,轻松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产出增速。
从某些方面而言,美国是受影响最小的国家之一,因为美国对许多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这有助于保护美国工人。但如果中国生产过剩的情形继续,华盛顿方面扩大美国制造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而眼下一些行业——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正感受到压力。
华尔街日报说,习近平面临的风险是,与21世纪初前十年的第一次“中国冲击波”不同——当时廉价的中国制造业在美国消灭了约200万个就业岗位,但也让西方消费者受益——中国最新的举措可能会引发非常多的保护主义措施,中国最终不会找到多少规模可观的市场用来销售产品。
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分析师Jacob Gunter指出,过去,一些国家并不介意中国的产能过剩,因为许多公司,比如德国汽车制造商,受益于廉价中国产零部件。
Gunter说,“但现在,中国的产业政策正瞄准西方经济的心脏。”
习近平的“先立后破”战略标志着一种转变,前些年,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政府曾竭力减少过剩的产能。
中国以往一直受到产能过剩的困扰,有时还因为压低了国际市场上钢铁等商品的价格而引起贸易伙伴的愤怒。
2015年,习近平命他当时的经济主管刘鹤实施改革,这种改革导致许多小型民营钢厂和其他一些企业关闭。有一段时间,习近平和他的经济团队似乎已准备好最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但一些中国政策顾问表示,随着近年来中美紧张局势加剧、中国经济走软,习近平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他越来越关注的是,如何确保中国在一旦与美国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能够生产出所需的一切,因此西方的抱怨对他的触动没有那么深了。
政策顾问以及与中国官员进行过商讨的人士表示,中国官员现在正大力否认中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因为中国政府不想为华盛顿、布鲁塞尔等方面加征关税或采取其他报复性行动提供理由。
不过,习近平的一些最亲密的副手在内部提出了一种担忧,即,政府的支持可能正导致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出现严重产能过剩,降低这些行业在商业上的可行性。
中国欧盟商会前主席、现在是华盛顿咨询公司DGA Group合伙人的伍德克(Joerg Wuttke)说,“大家都在中国生产东西,但没有人赚钱。”
Advertisements